硬质合金让株洲制造武装到“牙齿”!

时间: 2023-12-13 22:28:02 |   作者: 工具系统

  株洲制造业有两大璀璨的双子星,但丝毫没耽误第三大产业——硬质合金发光发亮。

  它可以细小如发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八分之一,在1平方厘米的精细印刷电路板上,能留下2500个大小一致的钻孔,孔径肉眼难辨,钻头不断不弯——为芯片制造、汽车制造、光学仪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行业突破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它可以是超过200公斤的“巨无霸”,不费吹灰之力嚼碎岩石,钢铁在它面前柔软如“面团”。

  它能“上天入海”,与川藏铁路共舞,为大国重器打下扎实基础;也能“钻山打洞”、开发深海油气,用“利齿”掘出一条条隧道。

  作为工业品类中的基础产业,硬质合金以不可或缺的“地基”作用,陪伴中国制造建起“万丈高楼”。

  3月21日李强总理来株洲调研,行程之一就是前往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以下简称“株硬”)参观调研。

  一个月后的4月24日,硬质合金行业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株硬厂区内正式开工。

  作为国家级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解决行业发展痛点。

  2010年初建团队时,实验室已承担60多项国家、省市等重大科学技术计划课题,在切削刀具、IT精密工具、耐磨材料等领域拿到41项发明专利,制定出40多条国家、行业标准。去年与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科研重组,株洲硬质合金的研发队伍再次升级。

  官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株洲硬质合金的产量在全国行业占比超四成,出口创汇占全行业近四成,海外订单出售的收益稳居全国第一,产业链产值超过385亿元,产业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不难预测,随国家加大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株洲距离“全球硬质合金之都”,不远了。

  截至目前,株洲拥有的国家级“小巨人”达到58家,“小巨人”总量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名。以每1000亿GDP对应的重点“小巨人”数量计算,株洲的单位密度已经是全国第一。

  株洲市长陈恢清曾解释过株洲产业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在创新领域和技术跃迁中不断裂变。”

  截至目前,株洲硬质合金产业链拥有236家链上企业,产业聚集度远高于航空产业。

  被誉为“新中国硬质合金工业摇篮”的株硬,也充分的发挥其“摇篮”功能,成就株洲硬质合金产业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株洲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2020年登陆上交所的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科亿”),创始人袁美和在株硬从事研发、技术创新14年。

  紧随欧科亿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旭凯曾是株洲硬质合金集团销售部区域经理。

  2022年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的株洲肯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肯特”),董事长张国顺,在株硬工作近24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经济师、销售处处长、营销部部长、市场部部长、硬质材料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等职。

  “小巨人”株洲精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袁少勇,在株硬工作20年,历任生产管理员、销售科长、经营厂长等职位。

  研发实力、产业积累、行业人脉叠加下,助力一批批株硬人在市场实现蝶变,有效地推动株洲硬质合金产业持续升级。

  如欧科亿,产品从最初模仿株硬生产硬质合金制品,到独立行走,用独家研制的数控刀片制造,贯通硬质合金制造、刀具制造和集成应用全过程的独家技术体系,一举打开市场。

  如株洲肯特,从研究钻掘类产品向切削类产品发力,再到专注做轨道交通、风电、大型机械、造船等领域的进口替代产品,12项专利技术,不仅推动进口替代产品质优价美——钻掘类硬质合金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硬质合金球齿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也在海外市场打下一番天地——产品销往德、英、美、日、韩、印度等数十个国家。

  不仅在技术上打破国际垄断,在基础材料不再被“卡脖子”——0.1毫米直径、细如发丝的微型钻针,为芯片制造、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等高端产品加工保驾护航;研发面向高端制造所需的棒型材系列新产品,占据国内四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出口欧美市场。

  集团组织架构也摆脱国企“大而全”弊端,深耕市场需求,以产品为先,组成专精产品事业部,争取每一个板块产品做到世界一流,参与国际竞争。

  迄今为止,株硬稳坐全国硬质合金头把交椅,以无以辩驳的实力组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拥有726项授权专利,编制、修订11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精神”浸润下的株洲工业,大小企业蓄满了不断超越、奋勇争先的企业文化。

  作为株洲硬质合金产业的“大哥”,株硬从一五期间落户株洲算起,迄今70年,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市场稳居全国第一,培育良将无数,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株洲成为亚洲境内硬质合金产业顶级规模的城市,也让株洲拥有了打造“世界硬质合金之都”的扎实底气。

  “这些年,株硬经历几次大的改革调整,但始终对技改高看一眼,正是这种创新的精神让株硬勇立潮头。” 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涛解释株硬持续强势的原因。

  诚然,从601厂到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从老旧厂房到“钻石大厦”,名字在变,组织架构在调整,株硬一以贯之的对技术的尊重从来没变。

  作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601厂在中苏蜜月期,连续选派101名工人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相关知识,缓解技术人才匮乏。

  到80年代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于组织架构改革上,将产学研全面放在优先级——对标国际一流企业,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筹建行业内的国家级实验室,持续升级研发队伍;每年研发投入占出售的收益的5%。

  下放人事权、财务权、采购权和设备维修权,发挥事业部的主观能动性,变“大而全”的研发为多个“小而精”;科学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持续加码,最高激励可达百万元;大手笔招揽全世界内的行业高精尖人才等。

  对科技的尊重,换来的结果是,株硬涌现的一批创新成果,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也实现了高端产品的国产化,新产品对销售贡献率接近四成。

  如深孔钻削用螺旋孔刀具技术,让我国汽车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硬质合金加工刀具;低温轧制用合金辊环制备技术,推动国产轧辊成为钢企低温轧制的首选产品;TPM滚刀,成为大国重器的不可或缺,螺旋孔棒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

  70年以身作则,株硬于科学技术创新上不断争先,持续全行业生命力向上勃发,与株洲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形成稳定的三角,推动“株洲制造”积蓄起在国际市场上为“中国制造”代言的底气。

  面向下一个70年,国家加大力度做强制造业的呼声,开启又一轮中国制造业新时代篇章的同时,无疑也为株洲硬质合金发展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一方面,坐拥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聚集起全产业链最强研发人才,带动行业全方面进入高端市场。

  去年9月,在株洲举办的第13届全国硬质合金学术会议上,来自全国的行业顶尖专家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把脉株洲硬质合金发展时,就提出,当下国内硬质合金发展的最大矛盾,是当下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与通信、船舶、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对硬质合金的高端需求快速地增长,与国内硬质合金企业仍集中于产业中低端领域、涉足高端领域较少、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稀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突破、与现代高科技共性技术融合难以破壁的矛盾。

  未来,株洲硬质合金的高端化之路,必须要在源头上实现高端化。而发挥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锋作用,株硬作为行业龙头的带头实力,能大步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面向高端市场冲锋。

  目前,距离株硬、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仅5公里的株州荷塘区金山工业园,正全力建设配备行业国际交易中心、会展中心的长株潭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园。

  项目建成后,产业园内将集齐硬质合金全产业链,不仅能在源头上解决行业生产相对分散、没有专业交易市场的问题,也能在资源统筹上,实现产业的整体培育和升级,实现品牌效应。

  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曾形容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集群实力:在株洲,喝一盏茶的工夫,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未来株洲的硬质合金产业,喝一盏茶的工夫,中国制造所需的上万“牙齿”,也能在株洲方圆5公里范围内集齐。

  去年9月的全国硬质合金学术会议上,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张忠健就曾断言:作为硬质合金重要消费区域的欧洲,正因为能源价格暴涨,硬质合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攀升,将产业转移目光瞄向中国。

  在此情况下,作为全国硬质合金产业第一城,株洲自然有绝对实力承接欧洲硬质合金产业转移。

  株洲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株潭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园的集中筹建,能够说是恰逢其时。

  这样不仅能在5公里范围内实现研发、生产、市场全方面集聚,还能高效对接欧美等重要市场,抢占全球市场占有率,全面走向国际化。

  随着行业产品日趋高端化,加之上下游集群式协同运转,以硬质合金之名搏击全球市场的株洲制造,品牌化升级目标也就近在眼前了。